松江区2005年度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述评
松江区2005年度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日前结束。本次评选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邀请各学校(幼儿园)科研负责人参加。他们的加入进一步增强成果评选的客观性,活跃了各学校(幼儿园)科研工作的交流,提升了个人的判研能力。局院领导很关心这次评选活动,章高林副局长、范亦铮院长、基教科杨桂龙科长、钱秋萍副院长出席了评选动员会,章高林副局长作了讲话。 一 2005年度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是走在进课改、关注校本研修、聚焦课堂和启用新教材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这次评选组织者的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对本次评选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评奖通知下发时就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尽管本次评选在成果内容上有更严格的要求,但广大教师仍以认真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加评选。本次评选在有教师数5%限制的情况下,收到优秀教育科研评选成果366篇,其中幼儿园75篇,小学95篇,九年一贯制学校87篇,中学99篇,职成校10篇。 本次评选采取成果匿名、三方评审、加权评分的办法。新办法较有效地达到了所预想的集中智慧、客观公正、推进工作的目标。在内容上,为进一步体现出好成果者高等第,我们反复修订了评选规则,使其既反映逐步提高的标准,又能兼顾我区广大教师教科研的实际。经过三方认真、周密的评审,本次评选评出成果一等奖43篇,二等奖106篇,三等奖152篇。 二 经反复修订的优秀教育成果标准有五个方面:(1)科学性。立论正确,言之有据,揭示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契合课改要求。(2)创新性。能从新的视角立论,提出新观点,能使用更有效、新颖的手段开展研究,能针对现实提出新的思路、做法和体会。(3)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确实解决课改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4)规范性。成果符合基本格式要求,引用文献资料要标注正确并注明出处;论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同时,文字力求清晰、简洁、流畅,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本年度成果主要特点为(1)重点突出。本年度的成果多数集中在课改方面,涉及探究性学习、人本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班化教学、课改背景下的心理辅导等。尽管涉及面广但重点非常突出,它们有对课改理念深入理解的、有将课改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有精心阐发个人教学技巧的。(2)总体质量上乘。报送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具备了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规范性要求。有的侧重理论创新,有的侧重实践操作。它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3)形式规范。本次评奖的成果绝大多数论文都符合规范要求。 三 本次评奖的也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一些成果未能入围,使一些成果降低了获奖等第。 1.研究缺乏创新。创新是研究成果的生命,有无创新决定了成果有无价值。本次评选发现有的成果从立论依据、论题到研究内容和方法都十分陈旧。如有的成果囿于所谓课改理念,仅仅从已有的问题维度谈问题,认为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应有固定的体现形式,若不体现,就不符合课改理念。其实这是一种僵化的认识,它说明没有理解课改的核心——课程回到学生个体。 2.切入口太大。一般来说,切入口较小的成果较能深入地研究问题并取得好的效果。评委老师几乎一致认同切口小的论文,而大而空的论文常常言之无物。只有针对具体的教育实际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才能做到针对性强、便于应用。而有些成果则贪大求全,结果造成空洞无物。如的成果名称就像一本宏观巨著,而内容仅仅数千字,实难让人把它和“巨著”联系起来,当然它也就很难讲透了。 3.缺乏特色。不少教师认为科研是有一定形式要求的,因而刻意追求“套路”,结果讲理论讲不清,在实践上没特色,操作性差。还有不少教师埋头自己的学科和教学体会,“自斟自饮”,不太“在意”课改实践,尽管他们有的体会很深。 4.语言不够简练。所谓"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论文语言需要简练,而我们有些作者却常常不注意语言的简练,拖泥带水,含混晦涩,让人费解甚至误解。 5. 借鉴不合理。这种现象一直以来就有,本次评选之初的通知就已告之了大家借鉴他人成果的要求,然而还有的作者置此要求于不顾,引用时不注明出处或过量借鉴,有的已经无法算作借鉴他人成果
|